长春市凡诺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18946552387
学校资讯
学校资讯

学校资讯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8946552387

高新校区:锦湖大路与超群南街交汇消防队旁

手机:18946552387

学校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资讯
高考满分作文 11篇,准高三多背背!
发布时间:2022-09-29

1.  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新春之际,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它危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人心惶惶,恐怖之极。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大灾考验面前,中国社会表现出的稳定有序让世界惊叹,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彰显出国家和人民的自信,诠释了稳定背后强大的国力和凝聚的民心。
看看美国吧,一千万患者,二十多万死者,恐慌、难民、暴力、死亡、罢工……在应对疫情危机中,人祸带来的灾难更加深重,损失远远超过了灾难本身。然而,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能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得如此稳定有序,这与党的坚强领导密闭可分,与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14亿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强大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迅速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高效调配事件处置物资,保障人民生活所需。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从SARS病毒疫情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人民军队、人民公安、武警部队、医疗机构无一例外地冲锋在前,“不言弃,不放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呼吸,共命运”“舍小家为大家”等铮铮誓言,折射出中华民族是一条自豪、自强、自信的东方巨龙,而不再是一盘散沙。
春季,本该百业皆息,万家团圆。但是,今年新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成为了最强音,千万党员干部一时间逆风而行,迎风而战,义无返顾地挺立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用生命捍卫生命,以牺牲阻拦牺牲,将初心使命、责任担当践行得惊天地、泣鬼神;亿万人民群众一夜间凝心聚力,用“听党的话、过特殊年,在家为国做贡献”的高度自觉和自律,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方式,同舟共济,并肩同行,演绎了一场人民战争的新史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病毒如何猖獗,疫情如何肆虐,饥荒在中国已经成为历史,市场供应充足,百姓衣食无忧。在强大的国力面前,14亿人民无所惊,无所慌,也无所畏惧。这种自信也源于14亿人民,对党和政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深信不疑,对党和政府一定能够打胜这场疫情保卫战深信不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迎来无限春光处,山花烂漫时。
亲爱的领导,亲爱的朋友,我们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度,一个大灾年头衣食无忧的国家,我自豪,我自信!我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点评】
文章侧重从疫情年头社会稳定有序、百姓衣食无忧的角度来阐述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有现状描绘,有中外对比,有历史回顾,材料丰富,论证有力。文章以“我庆幸,我生在中国”我标题,开篇点题,结尾以“我们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度,一个大灾年头衣食无忧的国家,我自豪,我自信!我我庆幸,我生在中国!”作为煞句,既总结了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又饱蘸激情,颇有感染力。
2.   扶贫=扶志+扶智
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开篇阐释我国贫困的现状和扶贫手段。)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扶贫,必然扶志和扶智结合的原因。)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列举秦汉唐的史实,说明扶贫的必然发展方向。)
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
(引用和举例相结合阐述为什么要扶志和扶智。)
因此,“扶贫=扶志+扶智”,物质上的“扶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志”和“扶智”才是关键。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申扶志和扶智的意义和价值。)
3.  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曾经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从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人心,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历久弥新。
(开篇点出孺子牛精神的实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已经写入党章,强调孺子牛精神深入人心,历久弥新。)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回顾抗疫历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上的真挚话语,感动了无数观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我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具体分析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原因之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孺子牛精神,彰显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理念中。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能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中国社会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分论点一:孺子牛精神彰显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理念中) 
 孺子牛精神,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今天,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分论点二:孺子牛精神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 
孺子牛精神,发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越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民服务,就要践行群众路线,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
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论点三:孺子牛精神,发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宋代的王安石如此赞美勤奋的耕牛。“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砥砺初心才能赢得人心,真诚为民方可不负人民。
(对仗句总结全文,我们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回扣主题孺子牛精神。)


4. 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大中国力量

风雪中,跌倒了,爬起来,弓着身子,继续前行……在大连海洋大学,一群身着防护服的人,共同推着一辆载满物资的三轮车,漫天大雪中逆风前行、不惧困难。这样的场景,被一张照片定格后刷屏网络,广大网友称他们是“移动的雕塑”。
(开头用形象的语句福写抗瘦工作者们平勤工作的场景,引出话题题“移动的雕塑”。)
连续迎战风雪天,受苦受累不掉队,彰显强大中国力量。透过新闻报道可知,自2020年12月21日大连海洋大学受疫情影响实行封闭管理以来,17名在校学生组成了一支青年抗疫突击队,每天都活跃在校园里,为公寓5109名师生配送12219份餐食,10余天来累计卸运物资十余吨,有力保障了广大师生们一日三餐、生活和防疫物资的供应。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还是“孩子”,原也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每天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安心备考期末考试,但他们心怀坚定的信仰,肩负沉甸甸的责任,身披“白衣”铠甲,化身最暖“大白”。每个人都了不起,他们内心奔涌着爱国情怀、肩头扛着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运用事实论据,真生动地阐释了新时代的爱国情怀、责任中国力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中,无数赤胆忠心的英雄人物正在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在发生,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累过之后,留下的都是笑容,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万万千千的我们,才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运用事实论据,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力量来自平凡的人民,团结的力量就是中国力量之一。语言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感。)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大中国力量,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团结的中国人一定能战胜疫情。新的征程、新的实践、新的奋进正在徐徐展开,广袤神州大地上焕发出奋斗的神采,激荡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砥砺前行的中国,必将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
(结尾用名言归结“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国力量”,为新的征本,充满豪情与斗志。)
点评
本文开头运用了描写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防疫工作者们辛勤工作的场景,引出话题“移动的雕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中运用大量事实论据,真实生动地阐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踏实勤奋、冲锋在前和责任担当,以及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中的伟大成绩,真实有力地彰显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中国力量。全文语言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怀,让人感动
 

5. 发扬红船精神 奋进新时代


    一捧南湖土,于烈火中烧制成砖,砌入复建中的嘉兴老火车站。前不久,笔者循着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们的足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的回声。在沪杭铁路嘉兴站建设现场,百年前“一大”代表辗转赴会的历史原貌正在重现。这座用21万块“建党百年”纪念砖砌筑的红色地标,将在建党百年之际竣工落成。



(开头以“一捧南湖土,于烈火中烧制成砖”引出下文百炼成钢的红色革命精神。)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21年7月30日晚,上海法租界的中共“一大”会场突遭巡捕袭扰,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决定乘火车到百公里外的嘉兴,以游南湖作掩护,在船上续会。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南湖会议结束后,“一大”代表王瑞俊激动地写下“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这位时年23岁的青年自此改名王尽美,投身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一大”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先进青年汇聚在红色信仰旗帜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
(简述“一大”召开的历史,引出下文的“红船精神”。)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这样写道。(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正是在这条红船上,“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选举出党的第一个领导机构。嘉兴南湖见证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百年党史熠熠生辉的红色起点。从南湖启航到万里长征,从东渡黄河抗日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建设新中国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冲破狂风暴雨、越过急流险滩,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历数红船以来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位讲解员说,“红船的红,不是她的颜色,而是象征着红色精神血脉,这是我们党的精神力量”。红船寄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的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引领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经常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能不断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如今,无论寒暑阴晴,每天来南湖参观红船的人络绎不绝,只为重温那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信仰之光。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概括“红船精神”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激励作用。)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红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在新征程上,无论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还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抑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我们始终沿着红船的航向,大胆探索、创新创业,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一心为民。高扬理想的风帆、荡起奋发的双桨、承载人民的意愿,信仰更加坚定、精神更聚人心,我们必将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阐释“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
◎点评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介绍了“红船精神”的由来。闻释了“红船精神”的内涵,讲解了“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砥硕前行。

   6. 致敬英雄,这样的课该更多些


(题目即观点,饱含期望。)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满腔的情致敬英雄。近日,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迎来春季开学,许多学校把致敬卫国戍边英雄作为“开学第一课”。
(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概括事件。)
在贵州遵义,“排雷英雄”杜富国和妹妹杜富佳,用“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深深感动学生;在新疆阿克苏,观看《喀喇昆仑写忠诚》视频结束后,老师勉励学生们学习英雄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致敬英雄;在贵州贵阳、浙江义乌等地,老师带领学生大声喊出英雄的名字,并以敬少先队队礼这样特殊的方式,让大家铭记英雄;在四川眉山,全体师生用名为《喀喇昆仑军魂》的诗朗诵,来歌颂戍边英雄;在河南安阳,退役边防战士张五一为学弟学妹们讲述他和战友的戍边故事……
(开篇叙述全国各地把致敬卫国戍边英雄作为“开学第一课”,以此引出礼敬英雄的话题。)
礼敬英雄,这是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既是收心课,也是新学期的动员。历经疫情风波,(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孩子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对于自己身边的英雄,或许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英雄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

(礼敬英雄的原因一:英雄守护着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对于孩子们来说,当艰难困苦的日子渐行渐远,当吃饱饭、穿新衣对他们失去吸引力,他们是否会在甜蜜的生活中失去斗志,在幸福包裹的温室里变得柔弱娇气?以“开学第一课”这样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致敬英雄,用清澈的敬意回应“清澈的爱”,会在他们还不够硬朗的骨骼中,植入钢铁属性,让他们更顽强地成长。
(礼敬英雄的原因二:让孩子植入钢铁属性,顽强成长。)
一次次英雄故事的讲述,是一次次爱国教育,更是一次次心灵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种下“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种下“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伴随着这些正向激励的种子发芽生根,孩子们就会有抵御成长路上种种诱惑的定力,和战胜生活中艰难险阻的勇气。于孩子们而言,内心的清澈和坚韧,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养,而英雄刚毅不屈、至纯至洁的品性,无疑是最好的参照。
(礼敬英雄的原因三:让孩子有抵御成长路上种种诱惑的定力和战胜生活中艰难险阻的勇气。)
崇尚英雄是人性中天然的光芒。一个人从小到大,其成长历程中总要竖起一些标杆,为自己领航。其实,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是我们追随效仿、挣脱“小我”的榜样。这其中有热血、有梦想、有奋斗,会让孩子们在心灵、情感和志向上得到成长,而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礼敬英雄的原因四:让孩子们在心灵、情感和志向上得到成长。)
或许有人会说,和平年代该有和平年代的榜样,孩子们的选择应当多元。但不管何种选择,英雄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是最好的精神之“钙”。学习英雄、走近英雄,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的信仰更崇高、立场更坚定、内心更澄澈、脚下更有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阔步向前。
(结尾围绕可能出现的反方,以比喻驳斥,回扣观点,号召勉励。)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从多个方面论证礼敬英雄的重要性,逐层深入,开合有度,结构严谨,收尾呼应。取材具有时代感,论述又能贴合实际,加之兼有亲和力和典雅性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时事评论文章。
 

7. 抗疫中最美的中国缩影


近日,一张“偷拍”的照片,让很多人看了直呼心疼,照片中,河北石家庄的社区工作人员王会欣正在忙碌,她6岁大的儿子则盖着大衣,睡在旁边的椅子上。
(开篇描述感人画而,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为下文议论张本。)
这一幕让人很心酸,这也是河北疫情防控岗位坚守的一个侧面。在河北的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坚守”,这是特殊时期的奋战,这是特殊时期的温暖中国模样,这是特殊时期的责任担当,这是……一幅幅画面,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的中国样子,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社区工作者、核酸检测工作者、执勤民警、物资运送员等,奋斗在一线的生动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为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无数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屏障,用他们双肩,扛起了生命的责任,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之美。
(通过列举疫情防控中的坚守,点明其展现的中国力量,句式整饬,感染力强。)
严寒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辽宁沈阳、河北石家庄,这里一片白茫茫,严寒彻骨的天气,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白衣战士,在寒冷中的坚守,他们守在核酸检测采样的最前面,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在紧绷的神经和严肃专注的工作下,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寒冷,唯有护目镜里的汽水和手中忙碌的工作,给予了更多人心里的安定,也书写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上的责任艰巨和重大使命。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强调医护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的无私奉献。)
奔跑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物资防线”。辽宁沈阳和大连,我们看到的是一辆辆飞驰的购物车,是一个个飞驰的身影,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在寒风之中为中风险地区的小区居民传递生活物资,每一次的奔跑,都是一份爱的传递,他们用行动给小区居民吃下一颗“定心丸”,是他们守住了小区居民生活物资的防线,既保证了物资的运送,也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在家安心防疫,才能尽快地消除新冠肺炎病毒。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阐释物资传递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职责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防线”。坚守职责,这是本职,但是在疫情防控中的坚守,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心酸和感动。河北石家庄1月6日下午3时,这个已经过了饭点很久的时间,还是核酸检测点执勤民警好不容易在不耽误工作之下的饭点,这一幕刻进了很多人的心中,坚守职责这一件普通的小事之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为了守住千家万户的平安,他们就是那道最暖心的防线。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论述执勤民警在疫情防控中的坚守与付出。)
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成为了最普通的词语,也成为了最扣动心弦的承诺,不管是夜以继日地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还是奔跑在小区的物资配送人员、防疫消毒一线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一线的坚守者,每一个冒雪前行的身影,每一个迎疫前行的身姿,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温暖、中国的精神,你们每一个行动的瞬间,就是“最美”中国的时代缩影。谢谢,致敬坚守中的你们!
(总结收束全文,回扣题目,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韵味。
◎点评
全文围绕对疫情防控中坚守在一线的各行各业人们的赞美,从三个并列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结构逻辑清晰,紧扣时代热点,主旨明确,立意深远。全文语句饱含深情,善用排比句式,感人至深,说服力强。、

8. 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不久前,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
(开篇用我国两项非遗项目申遗成功时政,引出非遗话题。)
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涵,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动作范式,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交融。如今,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成为世界级的“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提升文化自信,让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国。)

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中国非遗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大量“铁粉”、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等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现象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中国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当年在申报非遗名录时,其传承群体已不足千人,这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技艺,正处于“濒危”境地。申遗成功后,中国以行践诺,让这项急需保护的技艺实现了从仅靠“单打独斗”到社会各方助力、从陷于传承困境到焕发新生机的显著转变。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水平,解答好不同非遗项目保护发展面临的难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绚丽光彩。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显示,多国联合申报遗产的数量在2020年创出新高。该组织的一名官员感慨,“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们相聚,但我们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彼此更紧密相连、团结在一起”。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太极拳吸引大量海外粉丝,“送王船”成为民间交往的纽带,都在启示我们,要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在共同推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唯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助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论述申遗带给人们的启示:彰显文化交流的自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能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守护传承,让中华文化同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点评:
本文结合春节传统展开议论,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重要的精神支撑。随着“就地过年”成为一种新风尚,庆祝春节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而这些形式也在无形之中赋予了春节更新、更强的文化力量,彰显了文化自信。文章思路清晰,金句频出,值得学习、积累。 
9.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开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导入,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一话题。)
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进一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穿越时空,超越时代,吸引年轻人。)
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笔锋一转,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流行文化元素与年轻人沟通。)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比如,琵琶大师方锦龙参加《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等综艺节目,都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尝试,运用了最流行的互联网工具,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们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传统文化观众,令人欣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结尾充满感情,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与年轻人息息相关,二者相爱相承,代代流传。)
◎点评
本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个话题,然后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现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审美提升和文化普及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因为有了年轻人的热情加入,传统艺术的传承才代不乏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发展中最令人欣喜的一点。


 10. 涵养80后白发书记无我之境


近日,四川省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驻村第一书记文雪松一张推介青稞饼干的照片吸引了网友的目光——这位1983年出生,年仅37岁的驻村干部竟几乎满头白发。网友们对他的一头白发感到吃惊,更对高原扶贫干部的辛苦表示心疼。
(开篇以新闻事件为话题,吸引读者。)
出名之后的文雪松只希望提高汉戈村旅游知名度,卖好饼干,做好村级旅游,巩固脱贫成效。这位“白发干部”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要从中汲取榜样力量,发扬奉献精神,努力涵养“无我”之境,担当时代使命。评论事件,引出观点。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要有“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忘我”奉献精神。成名在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处理好“我”和集体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涵养为人民而“忘我”乃至“无我”、为人民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做到计利国家、无私忘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行动中。
(从必要性角度,论述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及做法。)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还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舍我”奋进精神。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绝非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更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作为党员干部,要有“舍我”的无畏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以“舍我”的无畏精神,迎击风雨,一往无前。
(必要性分析。点出奋进精神在担当时代使命中的重要性及做法。)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更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愧真我”为民情怀。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终生追求,把权用在人民身上,把情系在人民身上,把利谋在人民身上,将“小我”完全融入“大我”,更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必要性分析。论证为民情怀的重要性及做法。
心中无我,方能成就大我;心中无我,方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我”之境是一种胸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将“自我”完全融入国家、社会和人民,摒弃“小我”,成就“大我”。愿我们的扶贫干部都能像文雪松一样,甘心在“白+黑”加班的苦中,在舆论质疑的拉中,在离乡背井的酸中,去换取群众满意的那一点甜,即使青丝变白发,也用真心实意去灌溉,从而达到真正的“无我”之境。
结尾重申中心,写出扶贫干部的无私精神,发出号召。
◎点评
本文以现实事件引入,论述扶贫干部的“无我”之境,从必要性角度设置三个并列分论点,巧妙结合诗词名句,层层深入地阐释了“担好时代使命”的必备精神。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具有高度整体性。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场全民终身教育 
今日,百万中小学生本周迎来新学期,恰逢建党百年,各校纷纷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翻开厚重党史,澎湃爱国情怀”。
(开篇点题,直呈话题。)
爱国,作为一种朴素的内心情感,不仅是一国国民的道德本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熟悉红色历史、丰富家国体认,也是在充实其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养分。
(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今日之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很多重大事件中,他们站在前面更“战”在前面。面对风雨艰难,他们勇敢“逆行”、真情奉献;面对错误言论,他们有理有据、敢于亮剑;面对外部抹黑,他们坚决回击,热血“出征”……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这一代年轻人的主动作为,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进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就拥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以排比方式列举年轻一代的爱国行动,论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但也要看到,主流之下并非没有泥沙和杂音。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流价值的今天,宣扬歪理邪说、散播不当言论、造谣蛊惑舆论的“毁三观”之人仍有不少。大家敬仰戍边英雄,也有人阴阳怪气,侮辱诋毁;大家为家国一心战疫动容,也有人冷嘲热讽、坐地造谣;大家为国家实力强盛自豪,也有人恶言冷语、扯舌唱衰……这些人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没少受爱国主义教育,方方面面也充分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为何最终思想“跑偏”、价值观“塌方”?
(从列举社会中不爱国现象说起,提出问题,转而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成为全民终身教育。)
事实证明,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旦“塑型”就能一劳永逸。不同的人生际遇、繁杂的多元声音,都会对其认知判断产生影响甚至污染,甚至会有败类以“恨国”“黑国”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年教育,而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系到位,未来之路仍要不断地“正衣冠”。全社会都要时刻保持警惕,既要对舆论场中的歪理邪说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也要充分营造良好氛围,让心有正气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爱国、讲历史、谈理想。当爱国主义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一种“基础建设”,才能长远立德树人,激扬社会正能量。
(首先由果溯因,揭示不爱国的根源,论述全民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逻辑严谨。)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共鸣点和触动点也会有所差异。孩童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获得启蒙;年轻人喜欢畅游网络,为“那兔那国”等新媒体作品热泪盈眶;庭为人父母,会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体味家国情怀;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志愿活动中发挥热量,在传承家风中向下一代人讲述历史,更易找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在传播方式、学习渠道参差多样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守正创新。这个“正”,就是坚持爱国之心不可动摇;这个“新”,就因人而异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确保入脑入心。
(从 “怎么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全民终身教育。)
回望沧桑岁月,从嘉兴南湖起航的一叶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条崎岖壮丽之路不仅是党的成长之路,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之路。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斗精神,所有人与国家同频共振,我们必将能携手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照应开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点评 文章从社会现象入手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措施,论证上采用典型的层进式结构,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准确又不乏文采。


返回列表
高考满分作文 11篇,准高三多背背!
发布时间:2022/09/29

1.  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新春之际,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它危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人心惶惶,恐怖之极。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大灾考验面前,中国社会表现出的稳定有序让世界惊叹,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彰显出国家和人民的自信,诠释了稳定背后强大的国力和凝聚的民心。
看看美国吧,一千万患者,二十多万死者,恐慌、难民、暴力、死亡、罢工……在应对疫情危机中,人祸带来的灾难更加深重,损失远远超过了灾难本身。然而,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能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得如此稳定有序,这与党的坚强领导密闭可分,与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14亿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强大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迅速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高效调配事件处置物资,保障人民生活所需。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从SARS病毒疫情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人民军队、人民公安、武警部队、医疗机构无一例外地冲锋在前,“不言弃,不放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呼吸,共命运”“舍小家为大家”等铮铮誓言,折射出中华民族是一条自豪、自强、自信的东方巨龙,而不再是一盘散沙。
春季,本该百业皆息,万家团圆。但是,今年新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成为了最强音,千万党员干部一时间逆风而行,迎风而战,义无返顾地挺立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用生命捍卫生命,以牺牲阻拦牺牲,将初心使命、责任担当践行得惊天地、泣鬼神;亿万人民群众一夜间凝心聚力,用“听党的话、过特殊年,在家为国做贡献”的高度自觉和自律,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方式,同舟共济,并肩同行,演绎了一场人民战争的新史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病毒如何猖獗,疫情如何肆虐,饥荒在中国已经成为历史,市场供应充足,百姓衣食无忧。在强大的国力面前,14亿人民无所惊,无所慌,也无所畏惧。这种自信也源于14亿人民,对党和政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深信不疑,对党和政府一定能够打胜这场疫情保卫战深信不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迎来无限春光处,山花烂漫时。
亲爱的领导,亲爱的朋友,我们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度,一个大灾年头衣食无忧的国家,我自豪,我自信!我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点评】
文章侧重从疫情年头社会稳定有序、百姓衣食无忧的角度来阐述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有现状描绘,有中外对比,有历史回顾,材料丰富,论证有力。文章以“我庆幸,我生在中国”我标题,开篇点题,结尾以“我们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度,一个大灾年头衣食无忧的国家,我自豪,我自信!我我庆幸,我生在中国!”作为煞句,既总结了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又饱蘸激情,颇有感染力。
2.   扶贫=扶志+扶智
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开篇阐释我国贫困的现状和扶贫手段。)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扶贫,必然扶志和扶智结合的原因。)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列举秦汉唐的史实,说明扶贫的必然发展方向。)
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
(引用和举例相结合阐述为什么要扶志和扶智。)
因此,“扶贫=扶志+扶智”,物质上的“扶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志”和“扶智”才是关键。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申扶志和扶智的意义和价值。)
3.  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曾经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从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人心,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历久弥新。
(开篇点出孺子牛精神的实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已经写入党章,强调孺子牛精神深入人心,历久弥新。)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回顾抗疫历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上的真挚话语,感动了无数观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我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具体分析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原因之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孺子牛精神,彰显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理念中。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能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中国社会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分论点一:孺子牛精神彰显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理念中) 
 孺子牛精神,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今天,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分论点二:孺子牛精神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 
孺子牛精神,发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越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民服务,就要践行群众路线,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
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论点三:孺子牛精神,发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宋代的王安石如此赞美勤奋的耕牛。“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砥砺初心才能赢得人心,真诚为民方可不负人民。
(对仗句总结全文,我们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回扣主题孺子牛精神。)


4. 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大中国力量

风雪中,跌倒了,爬起来,弓着身子,继续前行……在大连海洋大学,一群身着防护服的人,共同推着一辆载满物资的三轮车,漫天大雪中逆风前行、不惧困难。这样的场景,被一张照片定格后刷屏网络,广大网友称他们是“移动的雕塑”。
(开头用形象的语句福写抗瘦工作者们平勤工作的场景,引出话题题“移动的雕塑”。)
连续迎战风雪天,受苦受累不掉队,彰显强大中国力量。透过新闻报道可知,自2020年12月21日大连海洋大学受疫情影响实行封闭管理以来,17名在校学生组成了一支青年抗疫突击队,每天都活跃在校园里,为公寓5109名师生配送12219份餐食,10余天来累计卸运物资十余吨,有力保障了广大师生们一日三餐、生活和防疫物资的供应。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还是“孩子”,原也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每天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安心备考期末考试,但他们心怀坚定的信仰,肩负沉甸甸的责任,身披“白衣”铠甲,化身最暖“大白”。每个人都了不起,他们内心奔涌着爱国情怀、肩头扛着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运用事实论据,真生动地阐释了新时代的爱国情怀、责任中国力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中,无数赤胆忠心的英雄人物正在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在发生,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累过之后,留下的都是笑容,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万万千千的我们,才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运用事实论据,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力量来自平凡的人民,团结的力量就是中国力量之一。语言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感。)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大中国力量,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团结的中国人一定能战胜疫情。新的征程、新的实践、新的奋进正在徐徐展开,广袤神州大地上焕发出奋斗的神采,激荡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砥砺前行的中国,必将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
(结尾用名言归结“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国力量”,为新的征本,充满豪情与斗志。)
点评
本文开头运用了描写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防疫工作者们辛勤工作的场景,引出话题“移动的雕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中运用大量事实论据,真实生动地阐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踏实勤奋、冲锋在前和责任担当,以及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中的伟大成绩,真实有力地彰显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中国力量。全文语言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怀,让人感动
 

5. 发扬红船精神 奋进新时代


    一捧南湖土,于烈火中烧制成砖,砌入复建中的嘉兴老火车站。前不久,笔者循着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们的足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的回声。在沪杭铁路嘉兴站建设现场,百年前“一大”代表辗转赴会的历史原貌正在重现。这座用21万块“建党百年”纪念砖砌筑的红色地标,将在建党百年之际竣工落成。



(开头以“一捧南湖土,于烈火中烧制成砖”引出下文百炼成钢的红色革命精神。)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21年7月30日晚,上海法租界的中共“一大”会场突遭巡捕袭扰,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决定乘火车到百公里外的嘉兴,以游南湖作掩护,在船上续会。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南湖会议结束后,“一大”代表王瑞俊激动地写下“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这位时年23岁的青年自此改名王尽美,投身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一大”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先进青年汇聚在红色信仰旗帜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
(简述“一大”召开的历史,引出下文的“红船精神”。)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这样写道。(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正是在这条红船上,“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选举出党的第一个领导机构。嘉兴南湖见证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百年党史熠熠生辉的红色起点。从南湖启航到万里长征,从东渡黄河抗日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建设新中国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冲破狂风暴雨、越过急流险滩,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历数红船以来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位讲解员说,“红船的红,不是她的颜色,而是象征着红色精神血脉,这是我们党的精神力量”。红船寄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的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引领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经常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能不断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如今,无论寒暑阴晴,每天来南湖参观红船的人络绎不绝,只为重温那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信仰之光。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概括“红船精神”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激励作用。)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红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在新征程上,无论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还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抑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我们始终沿着红船的航向,大胆探索、创新创业,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一心为民。高扬理想的风帆、荡起奋发的双桨、承载人民的意愿,信仰更加坚定、精神更聚人心,我们必将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阐释“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
◎点评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介绍了“红船精神”的由来。闻释了“红船精神”的内涵,讲解了“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砥硕前行。

   6. 致敬英雄,这样的课该更多些


(题目即观点,饱含期望。)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满腔的情致敬英雄。近日,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迎来春季开学,许多学校把致敬卫国戍边英雄作为“开学第一课”。
(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概括事件。)
在贵州遵义,“排雷英雄”杜富国和妹妹杜富佳,用“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深深感动学生;在新疆阿克苏,观看《喀喇昆仑写忠诚》视频结束后,老师勉励学生们学习英雄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致敬英雄;在贵州贵阳、浙江义乌等地,老师带领学生大声喊出英雄的名字,并以敬少先队队礼这样特殊的方式,让大家铭记英雄;在四川眉山,全体师生用名为《喀喇昆仑军魂》的诗朗诵,来歌颂戍边英雄;在河南安阳,退役边防战士张五一为学弟学妹们讲述他和战友的戍边故事……
(开篇叙述全国各地把致敬卫国戍边英雄作为“开学第一课”,以此引出礼敬英雄的话题。)
礼敬英雄,这是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既是收心课,也是新学期的动员。历经疫情风波,(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孩子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对于自己身边的英雄,或许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英雄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

(礼敬英雄的原因一:英雄守护着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对于孩子们来说,当艰难困苦的日子渐行渐远,当吃饱饭、穿新衣对他们失去吸引力,他们是否会在甜蜜的生活中失去斗志,在幸福包裹的温室里变得柔弱娇气?以“开学第一课”这样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致敬英雄,用清澈的敬意回应“清澈的爱”,会在他们还不够硬朗的骨骼中,植入钢铁属性,让他们更顽强地成长。
(礼敬英雄的原因二:让孩子植入钢铁属性,顽强成长。)
一次次英雄故事的讲述,是一次次爱国教育,更是一次次心灵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种下“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种下“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伴随着这些正向激励的种子发芽生根,孩子们就会有抵御成长路上种种诱惑的定力,和战胜生活中艰难险阻的勇气。于孩子们而言,内心的清澈和坚韧,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养,而英雄刚毅不屈、至纯至洁的品性,无疑是最好的参照。
(礼敬英雄的原因三:让孩子有抵御成长路上种种诱惑的定力和战胜生活中艰难险阻的勇气。)
崇尚英雄是人性中天然的光芒。一个人从小到大,其成长历程中总要竖起一些标杆,为自己领航。其实,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是我们追随效仿、挣脱“小我”的榜样。这其中有热血、有梦想、有奋斗,会让孩子们在心灵、情感和志向上得到成长,而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礼敬英雄的原因四:让孩子们在心灵、情感和志向上得到成长。)
或许有人会说,和平年代该有和平年代的榜样,孩子们的选择应当多元。但不管何种选择,英雄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是最好的精神之“钙”。学习英雄、走近英雄,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的信仰更崇高、立场更坚定、内心更澄澈、脚下更有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阔步向前。
(结尾围绕可能出现的反方,以比喻驳斥,回扣观点,号召勉励。)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从多个方面论证礼敬英雄的重要性,逐层深入,开合有度,结构严谨,收尾呼应。取材具有时代感,论述又能贴合实际,加之兼有亲和力和典雅性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时事评论文章。
 

7. 抗疫中最美的中国缩影


近日,一张“偷拍”的照片,让很多人看了直呼心疼,照片中,河北石家庄的社区工作人员王会欣正在忙碌,她6岁大的儿子则盖着大衣,睡在旁边的椅子上。
(开篇描述感人画而,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为下文议论张本。)
这一幕让人很心酸,这也是河北疫情防控岗位坚守的一个侧面。在河北的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坚守”,这是特殊时期的奋战,这是特殊时期的温暖中国模样,这是特殊时期的责任担当,这是……一幅幅画面,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的中国样子,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社区工作者、核酸检测工作者、执勤民警、物资运送员等,奋斗在一线的生动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为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无数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屏障,用他们双肩,扛起了生命的责任,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之美。
(通过列举疫情防控中的坚守,点明其展现的中国力量,句式整饬,感染力强。)
严寒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辽宁沈阳、河北石家庄,这里一片白茫茫,严寒彻骨的天气,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白衣战士,在寒冷中的坚守,他们守在核酸检测采样的最前面,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在紧绷的神经和严肃专注的工作下,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寒冷,唯有护目镜里的汽水和手中忙碌的工作,给予了更多人心里的安定,也书写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上的责任艰巨和重大使命。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强调医护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的无私奉献。)
奔跑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物资防线”。辽宁沈阳和大连,我们看到的是一辆辆飞驰的购物车,是一个个飞驰的身影,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在寒风之中为中风险地区的小区居民传递生活物资,每一次的奔跑,都是一份爱的传递,他们用行动给小区居民吃下一颗“定心丸”,是他们守住了小区居民生活物资的防线,既保证了物资的运送,也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在家安心防疫,才能尽快地消除新冠肺炎病毒。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阐释物资传递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职责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防线”。坚守职责,这是本职,但是在疫情防控中的坚守,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心酸和感动。河北石家庄1月6日下午3时,这个已经过了饭点很久的时间,还是核酸检测点执勤民警好不容易在不耽误工作之下的饭点,这一幕刻进了很多人的心中,坚守职责这一件普通的小事之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为了守住千家万户的平安,他们就是那道最暖心的防线。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论述执勤民警在疫情防控中的坚守与付出。)
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成为了最普通的词语,也成为了最扣动心弦的承诺,不管是夜以继日地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还是奔跑在小区的物资配送人员、防疫消毒一线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一线的坚守者,每一个冒雪前行的身影,每一个迎疫前行的身姿,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温暖、中国的精神,你们每一个行动的瞬间,就是“最美”中国的时代缩影。谢谢,致敬坚守中的你们!
(总结收束全文,回扣题目,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韵味。
◎点评
全文围绕对疫情防控中坚守在一线的各行各业人们的赞美,从三个并列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结构逻辑清晰,紧扣时代热点,主旨明确,立意深远。全文语句饱含深情,善用排比句式,感人至深,说服力强。、

8. 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不久前,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
(开篇用我国两项非遗项目申遗成功时政,引出非遗话题。)
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涵,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动作范式,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交融。如今,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成为世界级的“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提升文化自信,让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国。)

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中国非遗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大量“铁粉”、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等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现象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中国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当年在申报非遗名录时,其传承群体已不足千人,这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技艺,正处于“濒危”境地。申遗成功后,中国以行践诺,让这项急需保护的技艺实现了从仅靠“单打独斗”到社会各方助力、从陷于传承困境到焕发新生机的显著转变。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水平,解答好不同非遗项目保护发展面临的难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绚丽光彩。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显示,多国联合申报遗产的数量在2020年创出新高。该组织的一名官员感慨,“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们相聚,但我们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彼此更紧密相连、团结在一起”。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太极拳吸引大量海外粉丝,“送王船”成为民间交往的纽带,都在启示我们,要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在共同推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唯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助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论述申遗带给人们的启示:彰显文化交流的自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能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守护传承,让中华文化同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点评:
本文结合春节传统展开议论,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重要的精神支撑。随着“就地过年”成为一种新风尚,庆祝春节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而这些形式也在无形之中赋予了春节更新、更强的文化力量,彰显了文化自信。文章思路清晰,金句频出,值得学习、积累。 
9.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开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导入,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一话题。)
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进一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穿越时空,超越时代,吸引年轻人。)
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笔锋一转,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流行文化元素与年轻人沟通。)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比如,琵琶大师方锦龙参加《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等综艺节目,都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尝试,运用了最流行的互联网工具,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们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传统文化观众,令人欣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结尾充满感情,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与年轻人息息相关,二者相爱相承,代代流传。)
◎点评
本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个话题,然后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现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审美提升和文化普及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因为有了年轻人的热情加入,传统艺术的传承才代不乏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发展中最令人欣喜的一点。


 10. 涵养80后白发书记无我之境


近日,四川省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驻村第一书记文雪松一张推介青稞饼干的照片吸引了网友的目光——这位1983年出生,年仅37岁的驻村干部竟几乎满头白发。网友们对他的一头白发感到吃惊,更对高原扶贫干部的辛苦表示心疼。
(开篇以新闻事件为话题,吸引读者。)
出名之后的文雪松只希望提高汉戈村旅游知名度,卖好饼干,做好村级旅游,巩固脱贫成效。这位“白发干部”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要从中汲取榜样力量,发扬奉献精神,努力涵养“无我”之境,担当时代使命。评论事件,引出观点。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要有“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忘我”奉献精神。成名在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处理好“我”和集体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涵养为人民而“忘我”乃至“无我”、为人民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做到计利国家、无私忘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行动中。
(从必要性角度,论述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及做法。)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还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舍我”奋进精神。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绝非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更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作为党员干部,要有“舍我”的无畏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以“舍我”的无畏精神,迎击风雨,一往无前。
(必要性分析。点出奋进精神在担当时代使命中的重要性及做法。)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更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愧真我”为民情怀。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终生追求,把权用在人民身上,把情系在人民身上,把利谋在人民身上,将“小我”完全融入“大我”,更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必要性分析。论证为民情怀的重要性及做法。
心中无我,方能成就大我;心中无我,方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我”之境是一种胸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将“自我”完全融入国家、社会和人民,摒弃“小我”,成就“大我”。愿我们的扶贫干部都能像文雪松一样,甘心在“白+黑”加班的苦中,在舆论质疑的拉中,在离乡背井的酸中,去换取群众满意的那一点甜,即使青丝变白发,也用真心实意去灌溉,从而达到真正的“无我”之境。
结尾重申中心,写出扶贫干部的无私精神,发出号召。
◎点评
本文以现实事件引入,论述扶贫干部的“无我”之境,从必要性角度设置三个并列分论点,巧妙结合诗词名句,层层深入地阐释了“担好时代使命”的必备精神。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具有高度整体性。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场全民终身教育 
今日,百万中小学生本周迎来新学期,恰逢建党百年,各校纷纷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翻开厚重党史,澎湃爱国情怀”。
(开篇点题,直呈话题。)
爱国,作为一种朴素的内心情感,不仅是一国国民的道德本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熟悉红色历史、丰富家国体认,也是在充实其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养分。
(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今日之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很多重大事件中,他们站在前面更“战”在前面。面对风雨艰难,他们勇敢“逆行”、真情奉献;面对错误言论,他们有理有据、敢于亮剑;面对外部抹黑,他们坚决回击,热血“出征”……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这一代年轻人的主动作为,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进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就拥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以排比方式列举年轻一代的爱国行动,论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但也要看到,主流之下并非没有泥沙和杂音。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流价值的今天,宣扬歪理邪说、散播不当言论、造谣蛊惑舆论的“毁三观”之人仍有不少。大家敬仰戍边英雄,也有人阴阳怪气,侮辱诋毁;大家为家国一心战疫动容,也有人冷嘲热讽、坐地造谣;大家为国家实力强盛自豪,也有人恶言冷语、扯舌唱衰……这些人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没少受爱国主义教育,方方面面也充分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为何最终思想“跑偏”、价值观“塌方”?
(从列举社会中不爱国现象说起,提出问题,转而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成为全民终身教育。)
事实证明,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旦“塑型”就能一劳永逸。不同的人生际遇、繁杂的多元声音,都会对其认知判断产生影响甚至污染,甚至会有败类以“恨国”“黑国”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年教育,而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系到位,未来之路仍要不断地“正衣冠”。全社会都要时刻保持警惕,既要对舆论场中的歪理邪说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也要充分营造良好氛围,让心有正气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爱国、讲历史、谈理想。当爱国主义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一种“基础建设”,才能长远立德树人,激扬社会正能量。
(首先由果溯因,揭示不爱国的根源,论述全民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逻辑严谨。)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共鸣点和触动点也会有所差异。孩童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获得启蒙;年轻人喜欢畅游网络,为“那兔那国”等新媒体作品热泪盈眶;庭为人父母,会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体味家国情怀;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志愿活动中发挥热量,在传承家风中向下一代人讲述历史,更易找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在传播方式、学习渠道参差多样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守正创新。这个“正”,就是坚持爱国之心不可动摇;这个“新”,就因人而异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确保入脑入心。
(从 “怎么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全民终身教育。)
回望沧桑岁月,从嘉兴南湖起航的一叶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条崎岖壮丽之路不仅是党的成长之路,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之路。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斗精神,所有人与国家同频共振,我们必将能携手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照应开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点评 文章从社会现象入手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措施,论证上采用典型的层进式结构,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准确又不乏文采。


高考满分作文 11篇,准高三多背背!
发布时间:2022/09/29

1.  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新春之际,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它危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人心惶惶,恐怖之极。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大灾考验面前,中国社会表现出的稳定有序让世界惊叹,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彰显出国家和人民的自信,诠释了稳定背后强大的国力和凝聚的民心。
看看美国吧,一千万患者,二十多万死者,恐慌、难民、暴力、死亡、罢工……在应对疫情危机中,人祸带来的灾难更加深重,损失远远超过了灾难本身。然而,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能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得如此稳定有序,这与党的坚强领导密闭可分,与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14亿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强大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迅速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高效调配事件处置物资,保障人民生活所需。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从SARS病毒疫情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人民军队、人民公安、武警部队、医疗机构无一例外地冲锋在前,“不言弃,不放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呼吸,共命运”“舍小家为大家”等铮铮誓言,折射出中华民族是一条自豪、自强、自信的东方巨龙,而不再是一盘散沙。
春季,本该百业皆息,万家团圆。但是,今年新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成为了最强音,千万党员干部一时间逆风而行,迎风而战,义无返顾地挺立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用生命捍卫生命,以牺牲阻拦牺牲,将初心使命、责任担当践行得惊天地、泣鬼神;亿万人民群众一夜间凝心聚力,用“听党的话、过特殊年,在家为国做贡献”的高度自觉和自律,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方式,同舟共济,并肩同行,演绎了一场人民战争的新史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病毒如何猖獗,疫情如何肆虐,饥荒在中国已经成为历史,市场供应充足,百姓衣食无忧。在强大的国力面前,14亿人民无所惊,无所慌,也无所畏惧。这种自信也源于14亿人民,对党和政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深信不疑,对党和政府一定能够打胜这场疫情保卫战深信不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迎来无限春光处,山花烂漫时。
亲爱的领导,亲爱的朋友,我们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度,一个大灾年头衣食无忧的国家,我自豪,我自信!我我庆幸,我生在中国!
【点评】
文章侧重从疫情年头社会稳定有序、百姓衣食无忧的角度来阐述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有现状描绘,有中外对比,有历史回顾,材料丰富,论证有力。文章以“我庆幸,我生在中国”我标题,开篇点题,结尾以“我们生在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度,一个大灾年头衣食无忧的国家,我自豪,我自信!我我庆幸,我生在中国!”作为煞句,既总结了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又饱蘸激情,颇有感染力。
2.   扶贫=扶志+扶智
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开篇阐释我国贫困的现状和扶贫手段。)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扶贫,必然扶志和扶智结合的原因。)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列举秦汉唐的史实,说明扶贫的必然发展方向。)
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
(引用和举例相结合阐述为什么要扶志和扶智。)
因此,“扶贫=扶志+扶智”,物质上的“扶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志”和“扶智”才是关键。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申扶志和扶智的意义和价值。)
3.  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曾经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从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人心,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历久弥新。
(开篇点出孺子牛精神的实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已经写入党章,强调孺子牛精神深入人心,历久弥新。)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首先抓住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回顾抗疫历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上的真挚话语,感动了无数观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我们不计成本、全力以赴,“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具体分析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原因之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孺子牛精神,彰显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理念中。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能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中国社会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分论点一:孺子牛精神彰显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理念中) 
 孺子牛精神,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今天,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分论点二:孺子牛精神体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课题中。) 
孺子牛精神,发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越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民服务,就要践行群众路线,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
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论点三:孺子牛精神,发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宋代的王安石如此赞美勤奋的耕牛。“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砥砺初心才能赢得人心,真诚为民方可不负人民。
(对仗句总结全文,我们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回扣主题孺子牛精神。)


4. 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大中国力量

风雪中,跌倒了,爬起来,弓着身子,继续前行……在大连海洋大学,一群身着防护服的人,共同推着一辆载满物资的三轮车,漫天大雪中逆风前行、不惧困难。这样的场景,被一张照片定格后刷屏网络,广大网友称他们是“移动的雕塑”。
(开头用形象的语句福写抗瘦工作者们平勤工作的场景,引出话题题“移动的雕塑”。)
连续迎战风雪天,受苦受累不掉队,彰显强大中国力量。透过新闻报道可知,自2020年12月21日大连海洋大学受疫情影响实行封闭管理以来,17名在校学生组成了一支青年抗疫突击队,每天都活跃在校园里,为公寓5109名师生配送12219份餐食,10余天来累计卸运物资十余吨,有力保障了广大师生们一日三餐、生活和防疫物资的供应。平均年龄只有19岁的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还是“孩子”,原也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每天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安心备考期末考试,但他们心怀坚定的信仰,肩负沉甸甸的责任,身披“白衣”铠甲,化身最暖“大白”。每个人都了不起,他们内心奔涌着爱国情怀、肩头扛着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运用事实论据,真生动地阐释了新时代的爱国情怀、责任中国力量。)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中,无数赤胆忠心的英雄人物正在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在发生,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累过之后,留下的都是笑容,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万万千千的我们,才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运用事实论据,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力量来自平凡的人民,团结的力量就是中国力量之一。语言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感。)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大中国力量,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团结的中国人一定能战胜疫情。新的征程、新的实践、新的奋进正在徐徐展开,广袤神州大地上焕发出奋斗的神采,激荡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砥砺前行的中国,必将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
(结尾用名言归结“移动的雕塑彰显强国力量”,为新的征本,充满豪情与斗志。)
点评
本文开头运用了描写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防疫工作者们辛勤工作的场景,引出话题“移动的雕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中运用大量事实论据,真实生动地阐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踏实勤奋、冲锋在前和责任担当,以及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中的伟大成绩,真实有力地彰显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中国力量。全文语言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怀,让人感动
 

5. 发扬红船精神 奋进新时代


    一捧南湖土,于烈火中烧制成砖,砌入复建中的嘉兴老火车站。前不久,笔者循着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们的足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的回声。在沪杭铁路嘉兴站建设现场,百年前“一大”代表辗转赴会的历史原貌正在重现。这座用21万块“建党百年”纪念砖砌筑的红色地标,将在建党百年之际竣工落成。



(开头以“一捧南湖土,于烈火中烧制成砖”引出下文百炼成钢的红色革命精神。)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21年7月30日晚,上海法租界的中共“一大”会场突遭巡捕袭扰,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决定乘火车到百公里外的嘉兴,以游南湖作掩护,在船上续会。小小的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南湖会议结束后,“一大”代表王瑞俊激动地写下“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这位时年23岁的青年自此改名王尽美,投身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一大”之后,无数仁人志士、先进青年汇聚在红色信仰旗帜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一页。
(简述“一大”召开的历史,引出下文的“红船精神”。)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这样写道。(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正是在这条红船上,“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选举出党的第一个领导机构。嘉兴南湖见证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百年党史熠熠生辉的红色起点。从南湖启航到万里长征,从东渡黄河抗日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建设新中国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冲破狂风暴雨、越过急流险滩,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历数红船以来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位讲解员说,“红船的红,不是她的颜色,而是象征着红色精神血脉,这是我们党的精神力量”。红船寄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的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引领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经常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能不断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如今,无论寒暑阴晴,每天来南湖参观红船的人络绎不绝,只为重温那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信仰之光。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概括“红船精神”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激励作用。)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红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在新征程上,无论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还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抑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我们始终沿着红船的航向,大胆探索、创新创业,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一心为民。高扬理想的风帆、荡起奋发的双桨、承载人民的意愿,信仰更加坚定、精神更聚人心,我们必将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阐释“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
◎点评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介绍了“红船精神”的由来。闻释了“红船精神”的内涵,讲解了“红船精神”的时代意义,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砥硕前行。

   6. 致敬英雄,这样的课该更多些


(题目即观点,饱含期望。)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满腔的情致敬英雄。近日,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迎来春季开学,许多学校把致敬卫国戍边英雄作为“开学第一课”。
(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概括事件。)
在贵州遵义,“排雷英雄”杜富国和妹妹杜富佳,用“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深深感动学生;在新疆阿克苏,观看《喀喇昆仑写忠诚》视频结束后,老师勉励学生们学习英雄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致敬英雄;在贵州贵阳、浙江义乌等地,老师带领学生大声喊出英雄的名字,并以敬少先队队礼这样特殊的方式,让大家铭记英雄;在四川眉山,全体师生用名为《喀喇昆仑军魂》的诗朗诵,来歌颂戍边英雄;在河南安阳,退役边防战士张五一为学弟学妹们讲述他和战友的戍边故事……
(开篇叙述全国各地把致敬卫国戍边英雄作为“开学第一课”,以此引出礼敬英雄的话题。)
礼敬英雄,这是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既是收心课,也是新学期的动员。历经疫情风波,(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孩子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对于自己身边的英雄,或许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英雄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

(礼敬英雄的原因一:英雄守护着我们安宁祥和的生活。)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对于孩子们来说,当艰难困苦的日子渐行渐远,当吃饱饭、穿新衣对他们失去吸引力,他们是否会在甜蜜的生活中失去斗志,在幸福包裹的温室里变得柔弱娇气?以“开学第一课”这样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致敬英雄,用清澈的敬意回应“清澈的爱”,会在他们还不够硬朗的骨骼中,植入钢铁属性,让他们更顽强地成长。
(礼敬英雄的原因二:让孩子植入钢铁属性,顽强成长。)
一次次英雄故事的讲述,是一次次爱国教育,更是一次次心灵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种下“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种下“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伴随着这些正向激励的种子发芽生根,孩子们就会有抵御成长路上种种诱惑的定力,和战胜生活中艰难险阻的勇气。于孩子们而言,内心的清澈和坚韧,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养,而英雄刚毅不屈、至纯至洁的品性,无疑是最好的参照。
(礼敬英雄的原因三:让孩子有抵御成长路上种种诱惑的定力和战胜生活中艰难险阻的勇气。)
崇尚英雄是人性中天然的光芒。一个人从小到大,其成长历程中总要竖起一些标杆,为自己领航。其实,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是我们追随效仿、挣脱“小我”的榜样。这其中有热血、有梦想、有奋斗,会让孩子们在心灵、情感和志向上得到成长,而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礼敬英雄的原因四:让孩子们在心灵、情感和志向上得到成长。)
或许有人会说,和平年代该有和平年代的榜样,孩子们的选择应当多元。但不管何种选择,英雄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是最好的精神之“钙”。学习英雄、走近英雄,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的信仰更崇高、立场更坚定、内心更澄澈、脚下更有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阔步向前。
(结尾围绕可能出现的反方,以比喻驳斥,回扣观点,号召勉励。)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从多个方面论证礼敬英雄的重要性,逐层深入,开合有度,结构严谨,收尾呼应。取材具有时代感,论述又能贴合实际,加之兼有亲和力和典雅性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时事评论文章。
 

7. 抗疫中最美的中国缩影


近日,一张“偷拍”的照片,让很多人看了直呼心疼,照片中,河北石家庄的社区工作人员王会欣正在忙碌,她6岁大的儿子则盖着大衣,睡在旁边的椅子上。
(开篇描述感人画而,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为下文议论张本。)
这一幕让人很心酸,这也是河北疫情防控岗位坚守的一个侧面。在河北的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坚守”,这是特殊时期的奋战,这是特殊时期的温暖中国模样,这是特殊时期的责任担当,这是……一幅幅画面,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的中国样子,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社区工作者、核酸检测工作者、执勤民警、物资运送员等,奋斗在一线的生动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为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无数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屏障,用他们双肩,扛起了生命的责任,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之美。
(通过列举疫情防控中的坚守,点明其展现的中国力量,句式整饬,感染力强。)
严寒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辽宁沈阳、河北石家庄,这里一片白茫茫,严寒彻骨的天气,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白衣战士,在寒冷中的坚守,他们守在核酸检测采样的最前面,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在紧绷的神经和严肃专注的工作下,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寒冷,唯有护目镜里的汽水和手中忙碌的工作,给予了更多人心里的安定,也书写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上的责任艰巨和重大使命。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强调医护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的无私奉献。)
奔跑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物资防线”。辽宁沈阳和大连,我们看到的是一辆辆飞驰的购物车,是一个个飞驰的身影,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在寒风之中为中风险地区的小区居民传递生活物资,每一次的奔跑,都是一份爱的传递,他们用行动给小区居民吃下一颗“定心丸”,是他们守住了小区居民生活物资的防线,既保证了物资的运送,也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在家安心防疫,才能尽快地消除新冠肺炎病毒。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阐释物资传递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职责中的坚守,是你们守住了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防线”。坚守职责,这是本职,但是在疫情防控中的坚守,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心酸和感动。河北石家庄1月6日下午3时,这个已经过了饭点很久的时间,还是核酸检测点执勤民警好不容易在不耽误工作之下的饭点,这一幕刻进了很多人的心中,坚守职责这一件普通的小事之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为了守住千家万户的平安,他们就是那道最暖心的防线。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论述执勤民警在疫情防控中的坚守与付出。)
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成为了最普通的词语,也成为了最扣动心弦的承诺,不管是夜以继日地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还是奔跑在小区的物资配送人员、防疫消毒一线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一线的坚守者,每一个冒雪前行的身影,每一个迎疫前行的身姿,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温暖、中国的精神,你们每一个行动的瞬间,就是“最美”中国的时代缩影。谢谢,致敬坚守中的你们!
(总结收束全文,回扣题目,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韵味。
◎点评
全文围绕对疫情防控中坚守在一线的各行各业人们的赞美,从三个并列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结构逻辑清晰,紧扣时代热点,主旨明确,立意深远。全文语句饱含深情,善用排比句式,感人至深,说服力强。、

8. 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不久前,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
(开篇用我国两项非遗项目申遗成功时政,引出非遗话题。)
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涵,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动作范式,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交融。如今,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成为世界级的“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提升文化自信,让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国。)

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中国非遗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大量“铁粉”、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等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现象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
中国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当年在申报非遗名录时,其传承群体已不足千人,这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技艺,正处于“濒危”境地。申遗成功后,中国以行践诺,让这项急需保护的技艺实现了从仅靠“单打独斗”到社会各方助力、从陷于传承困境到焕发新生机的显著转变。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水平,解答好不同非遗项目保护发展面临的难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绚丽光彩。
(阐释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显示,多国联合申报遗产的数量在2020年创出新高。该组织的一名官员感慨,“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们相聚,但我们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彼此更紧密相连、团结在一起”。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太极拳吸引大量海外粉丝,“送王船”成为民间交往的纽带,都在启示我们,要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在共同推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唯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助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论述申遗带给人们的启示:彰显文化交流的自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能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守护传承,让中华文化同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点评:
本文结合春节传统展开议论,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重要的精神支撑。随着“就地过年”成为一种新风尚,庆祝春节的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而这些形式也在无形之中赋予了春节更新、更强的文化力量,彰显了文化自信。文章思路清晰,金句频出,值得学习、积累。 
9.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园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开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导入,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一话题。)
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符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
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进一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穿越时空,超越时代,吸引年轻人。)
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固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笔锋一转,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流行文化元素与年轻人沟通。)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知名艺术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戏曲、中国民乐、曲艺等艺术,都是“角儿”的艺术,名家、名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比如,琵琶大师方锦龙参加《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跨界歌王》等综艺节目,都推动了传统艺术的“破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专业艺术院团纷纷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这些尝试,运用了最流行的互联网工具,形式多元,内容活泼接地气,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了不少观众。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们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传统文化观众,令人欣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结尾充满感情,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与年轻人息息相关,二者相爱相承,代代流传。)
◎点评
本文从各种传统艺术受年轻人追捧引出传统艺术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这个话题,然后多角度分析传统艺术成为新宠的原因:现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审美提升和文化普及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正因为有了年轻人的热情加入,传统艺术的传承才代不乏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发展中最令人欣喜的一点。


 10. 涵养80后白发书记无我之境


近日,四川省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驻村第一书记文雪松一张推介青稞饼干的照片吸引了网友的目光——这位1983年出生,年仅37岁的驻村干部竟几乎满头白发。网友们对他的一头白发感到吃惊,更对高原扶贫干部的辛苦表示心疼。
(开篇以新闻事件为话题,吸引读者。)
出名之后的文雪松只希望提高汉戈村旅游知名度,卖好饼干,做好村级旅游,巩固脱贫成效。这位“白发干部”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要从中汲取榜样力量,发扬奉献精神,努力涵养“无我”之境,担当时代使命。评论事件,引出观点。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要有“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忘我”奉献精神。成名在乎无私,故在当而忘我。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处理好“我”和集体的关系、“我”和他人的关系、“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涵养为人民而“忘我”乃至“无我”、为人民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做到计利国家、无私忘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行动中。
(从必要性角度,论述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及做法。)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还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舍我”奋进精神。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绝非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更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作为党员干部,要有“舍我”的无畏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以“舍我”的无畏精神,迎击风雨,一往无前。
(必要性分析。点出奋进精神在担当时代使命中的重要性及做法。)
要担当时代使命,当好人民群众的领头雁,更要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愧真我”为民情怀。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终生追求,把权用在人民身上,把情系在人民身上,把利谋在人民身上,将“小我”完全融入“大我”,更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必要性分析。论证为民情怀的重要性及做法。
心中无我,方能成就大我;心中无我,方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我”之境是一种胸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将“自我”完全融入国家、社会和人民,摒弃“小我”,成就“大我”。愿我们的扶贫干部都能像文雪松一样,甘心在“白+黑”加班的苦中,在舆论质疑的拉中,在离乡背井的酸中,去换取群众满意的那一点甜,即使青丝变白发,也用真心实意去灌溉,从而达到真正的“无我”之境。
结尾重申中心,写出扶贫干部的无私精神,发出号召。
◎点评
本文以现实事件引入,论述扶贫干部的“无我”之境,从必要性角度设置三个并列分论点,巧妙结合诗词名句,层层深入地阐释了“担好时代使命”的必备精神。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具有高度整体性。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场全民终身教育 
今日,百万中小学生本周迎来新学期,恰逢建党百年,各校纷纷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翻开厚重党史,澎湃爱国情怀”。
(开篇点题,直呈话题。)
爱国,作为一种朴素的内心情感,不仅是一国国民的道德本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熟悉红色历史、丰富家国体认,也是在充实其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养分。
(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今日之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很多重大事件中,他们站在前面更“战”在前面。面对风雨艰难,他们勇敢“逆行”、真情奉献;面对错误言论,他们有理有据、敢于亮剑;面对外部抹黑,他们坚决回击,热血“出征”……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这一代年轻人的主动作为,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进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就拥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以排比方式列举年轻一代的爱国行动,论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但也要看到,主流之下并非没有泥沙和杂音。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流价值的今天,宣扬歪理邪说、散播不当言论、造谣蛊惑舆论的“毁三观”之人仍有不少。大家敬仰戍边英雄,也有人阴阳怪气,侮辱诋毁;大家为家国一心战疫动容,也有人冷嘲热讽、坐地造谣;大家为国家实力强盛自豪,也有人恶言冷语、扯舌唱衰……这些人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没少受爱国主义教育,方方面面也充分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为何最终思想“跑偏”、价值观“塌方”?
(从列举社会中不爱国现象说起,提出问题,转而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成为全民终身教育。)
事实证明,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旦“塑型”就能一劳永逸。不同的人生际遇、繁杂的多元声音,都会对其认知判断产生影响甚至污染,甚至会有败类以“恨国”“黑国”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年教育,而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系到位,未来之路仍要不断地“正衣冠”。全社会都要时刻保持警惕,既要对舆论场中的歪理邪说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也要充分营造良好氛围,让心有正气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爱国、讲历史、谈理想。当爱国主义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一种“基础建设”,才能长远立德树人,激扬社会正能量。
(首先由果溯因,揭示不爱国的根源,论述全民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逻辑严谨。)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共鸣点和触动点也会有所差异。孩童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获得启蒙;年轻人喜欢畅游网络,为“那兔那国”等新媒体作品热泪盈眶;庭为人父母,会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体味家国情怀;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志愿活动中发挥热量,在传承家风中向下一代人讲述历史,更易找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在传播方式、学习渠道参差多样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守正创新。这个“正”,就是坚持爱国之心不可动摇;这个“新”,就因人而异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确保入脑入心。
(从 “怎么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全民终身教育。)
回望沧桑岁月,从嘉兴南湖起航的一叶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条崎岖壮丽之路不仅是党的成长之路,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之路。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斗精神,所有人与国家同频共振,我们必将能携手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照应开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点评 文章从社会现象入手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措施,论证上采用典型的层进式结构,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准确又不乏文采。